兴庆区月牙湖乡:做大做优产业,联农带农致富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宁夏形成一个“几字湾”,在这里水流平缓,河道宽阔,两岸群众在黄河哺育中繁衍生息、富裕富足。兴庆区月牙湖乡就这样静静地“平卧”在黄河的“臂弯”处,默默述说着一段产业发展带动移民增收致富的奋斗故事。月牙湖乡是一个移民乡镇,先后两批承担了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和彭阳县3万余移民,占全乡人口的90%以上。作为银川市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如今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阵地,月牙湖乡始终牢牢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先后引进宝丰能源、骏华牧业、穹顶等50余家优质企业,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蜜瓜、鲜切花、蘑菇、无花果等特色种养殖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已初步形成万亩奶牛养殖园区、肉牛养殖园区、肉羊养殖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清洁能源基地的“四园一基地”产业布局和“一村一品”村头产业格局。脱贫攻坚结束后,月牙湖乡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当前月牙湖乡正在按照自治区和银川市“两会”精神,聚焦产业振兴引领“五大振兴”,朝着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的使命任务奋力迈进。
特色养殖业,牛羊成群移民腰包鼓
走进兴庆区月牙湖万亩奶牛养殖园区,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挤奶设备,一头头荷斯坦奶牛膘肥体壮、“闲庭信步”。“奶牛养殖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副乡长海陆鹏告诉记者,他是一名乡上的老干部,对生态移民搬迁各项政策“如数家珍”。“‘十二五’生态移民之初,政府为滨河家园3979户移民户均购置了一头奶牛,将奶牛集中托管给6家养殖企业,移民户每年可以领到2800元奶牛托管费。”另外,移民群众每户每年还可以拿到3000元分红。2017年起,月牙湖乡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为骏华牧业提供贷款9280万元,企业每年为1856名贫困人口返还3000元收益。为解决农户土地分散种植形成不了规模效益问题,骏华牧业流转移民土地5600亩,每亩向农户支付700元土地流转费,并对盐碱化土地持续投入改良。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身为奶牛养殖园区的产业工人,每人每月还可以挣到4500元左右工资。骏华牧业公司负责人党利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奶牛托管费、扶贫贷款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移民每年可以从奶牛养殖的产业链中至少获得6万元收入,奶牛产业在政府的培育下不断发展壮大,移民群众也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像骏华牧业这样的企业在兴庆区月牙湖万亩奶牛养殖园区还有10家,该园区规模达到1.28万亩,奶牛存栏总量3万余头,生鲜乳年产量12.5万吨,年产值约10亿元,可以带动移民长期稳定就业500余人,逐渐发展成为宁夏乃至全国一流的优质奶源基地和智慧生态牧场示范基地。
“牛气腾腾”的肉牛养殖也是月牙湖乡养殖产业的特色招牌。最近,滨河家园五村党支部书记罗文正在忙着为肉牛养殖园区购进肉牛和饲草料。“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来的移民具备丰富的养殖经验,发展肉牛养殖很有优势。”罗文显得信心满满。今年以来,滨河家园五村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监测户+脱贫户”的模式,由党支部组织脱贫户和建档立卡户,利用小额信贷政策每户贷款5万元,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采购优质肉牛品种,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参与农户每年可以增加8000元收益。农户还可以利用养殖肉牛的丰富经验,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获得分红收入。
滨河家园二村党支部书记董应虎也是一名致富带头人,从大学生村官“转身”村书记的他,在带领群众致富上“金点子”频出。在董应虎的带领下,滨河家园二村依托月牙湖乡肉羊养殖园区,探索出“村集体养殖合作社+养殖专业户”模式,按照3500元/年的标准将圈舍统一出租给养殖户,年终给予每个圈舍最高2500元奖励。同时针对低保户、残疾人、“三类人员”等低收入家庭实行“见羔补母”鼓励政策,每只基础母羊产羔后给予50元一次性补助。在顺利推动肉羊“出户入园”的同时,养羊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还有政府补贴的好政策,移民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目前月牙湖乡肉羊养殖园区存栏量达到8500只,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现代种植业,瓜果飘香移民日子美
早晨天刚亮,滨河家园一村村民许佐文就赶忙收拾农具准备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蜜瓜种植基地。许佐文是本地的一名劳务经纪人,带着540多名乡亲常年在蜜瓜种植基地进行育苗、采摘、打包等工作。许佐文最近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当前正是蜜瓜挂果的关键时节,蜜瓜种植基地的用工量是平时的2-3倍。
月牙湖乡的沙质土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河水灌溉便利,非常适宜种植蜜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产的蜜瓜个大肉厚、含糖量高、肉嫩汁多,且耐储存、便于运输。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入驻月牙湖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四年来已经实施4期蜜瓜种植项目,总规模达到4500亩,年产值3亿元。公司培育的“都知果”“月牙蜜”等蜜瓜品牌已经走进国内一线城市和国际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蜜瓜产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移民深度嵌入产业链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据公司负责人李易阳介绍。蜜瓜产业采用“四金一利”模式与移民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即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承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参股经营有“红利”。企业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超过300万元,带动移民就业8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
月牙湖乡党委书记王立华介绍说:“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月牙湖乡坚持将优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摆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2023年实施的月牙湖乡蜜瓜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示范项目在“按集体投资的6%分红”的基础上,与企业达成“9%保底收益或利润的50%分红就高二选一”合作模式,年底将为全乡2000余户脱贫户和监测户户均分红1500余元。”一亩水浇地如果由移民自己种植,年产出最多1000元,户均5亩土地一年到头仅有5000元收入。月牙湖乡通过流转移民土地发展蜜瓜产业,一户移民如果有两个劳动力务工,可以从土地流转费、务工就业、收益分红当中获得8万元左右收入。蜜瓜在移民群众的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瓜”。
用工管理问题是农业经营的“老大难”问题,如果干多干少收入都一样,结果必然是“磨洋工”“躲着干”。为激发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宁夏锦绣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在月牙湖乡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用工承包+大棚返租”模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将大棚用工整包给农户,农户承包一个大棚每月增加2200元收入,一个劳动力如果同时承包3座大棚,每个月收入就是6600元,是打零工收入的2倍多”。农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量身定制”的专业培训获得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再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承租大棚,摇身一变成为“小老板”,企业则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和收购销售,实现了双赢互利。据悉,该公司在月牙湖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承包了45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除了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12.5万元的大棚租金收入外,还可以解决30多名移民稳定就业。
站在月牙湖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观景台上,举目所见成排联栋的设施温棚蔚为壮观。该园区以发展现代化设施温棚种植产业为重点,总面积1.8万余亩,内含设施温棚种植园区1042亩,建设温棚及拱棚共435栋,年产值达到4亿元。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锦绣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蜜瓜、鲜切花、无花果、香菇、蟠桃、蟠枣、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园区累计带动本地移民季节性务工1500人,长期性就业80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绿色新能源,农光一体移民乐开颜
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光伏组件下,挑着一串串“红灯笼”枸杞,这是月牙湖乡清洁能源基地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月牙湖乡东侧紧靠毛乌素沙漠,原来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化土地。2016年,宁夏宝丰集团在这片荒漠化土地上建设实施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体智能光伏电站-农光一体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发展模式让16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每年“绿电”发电量17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5万吨,“仅给枸杞除草、修建、采摘及清洁光伏组件等工作,每年就可以长期带动5000多名月牙湖乡移民就业,每户家庭增收4万余元。”宝丰集团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月牙湖乡同宝丰集团建立了长期劳动合作关系,“企业派单、政府接单”,政企合作培育专业的劳务经济公司和劳务经纪人,同时加强对本地移民的精准技能培训,移民变成专业的产业工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他们来说曾经的黄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地”。
村头手工业,订单连连移民忙翻天
“十二五”生态移民形成的滨河家园五个移民村聚焦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群等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在“家门口”投资建设村头工厂,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村头工厂结合本地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自主选择发展麻编、服装加工、剥蒜、蔬菜分拣等小产业,移民可以分类就近务工就业,实现赚钱、顾家、创业“三不误”。
走进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麻编手工坊,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妇女围坐在桌案旁,手上熟练的勾着麻编,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麻编是一种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2017年滨河家园四村利用村部闲置房屋打造麻编手工坊扶贫车间,引入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张璟发展村头“麻编”产业。“大家从彭阳县搬到月牙湖乡时,年轻人还能出门打工,剩下老人、妇女、残疾人这些弱劳动力,得想办法让他们也参与到增收致富中来,体现应有价值。麻编手工坊成立的时候就以这些弱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说。“来这儿干活很方便,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就能编出来一个小物件,不但学会了手艺还能挣钱补贴家用。”一位老人拿起她编织的麻编杯垫向记者边展示边介绍,脸上的皱纹在自信的笑容中舒展了许多。据悉,麻编手工坊探索出“炕头经济”新路径,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农户’运营模式,由党支部搭台,提供加工场所和成品展馆,争取各类培训项目,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编制培训和对接销售订单,移民群众利用茶余饭后闲散时间进行编织、刺绣等手工劳动。该麻编手工坊已累计培训450人次,带动长期务工70人,其中残疾人16人,人均月收入能达到500—2000元。移民通过村头工厂传承了麻编传统非遗技艺,也在一勾一挑、穿针引线中讲述着移民搬迁后美好新生活。
走进滨河家园五村剥蒜村头工厂,浓郁的蒜香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剥蒜皮、切蒜根、打包装。剥蒜厂负责人李彩军是一名本地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1500平方米的剥蒜厂可以容纳80多人工作,人均月增收1000元左右。虽然收入不高,但能帮助长期居家的老、弱、残人群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剥蒜工作强度小、地点灵活,可以是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车间,也可以是祖孙几人盘膝在炕头,自然融入了移民日常生活,小小剥蒜厂“蒜”出了移民生活好光景。
距离剥蒜厂不远的滨河家园三村服装加工厂,伴随着缝纫机的“咯吱”声此起彼伏,多条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该服装加工厂解决了移民妇女群体就地就业问题,实行计件工资,对于没有经验的员工,在提供1800元/月保底工资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手把手”传授服装加工技艺。一个农村妇女三个月就可以独立完成订单任务,月收入可以达到4500元以上,还可以照顾子女和老人。
“一出门是沟、一抬头是山,不下雨庄家旱、下了雨出门难,一年四季忙不闲、想要吃饱得靠天。”这是月牙湖乡移民搬迁前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集中搬迁以后,移民不仅实现了户均一头奶牛、一户庭院,人均一亩水浇地,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彻底改变了精神面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只是起点,接下来,月牙湖乡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坚定不移提质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带领移民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