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视频新闻

乡村行 看振兴|多点开花!看玉西村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 宁夏日报客户端 上传人员: 海永强 日期: 2023-11-10

11月7日,青铜峡市邵岗镇玉西村村民张海芳在自家的家庭工厂中忙活着。她把苹果洗净、切片后,整齐地摆放在烘盘中,再小心放入烘干箱。7小时后,酸甜可口的苹果干新鲜出炉。包装好后,村里派人统一来检查,收走出售,1公斤能卖到4.5元。

“品相不好的苹果再也不怕浪费了,在自己家里就能生产果干,还不用愁销量。从8月到现在,我已经赚了1万多元了。”张海芬开心地说。

张海芳在家里操作烘干机。

类似张海芳这样“在家开工厂”,是玉西村依托本村特色,探索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玉西村家家户户栽种苹果,通过实施果干家庭工厂项目,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不失为良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能够解决苹果销售难、附加值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种植户和集体经济收入。

“把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把家庭工厂变成生产车间。在确定农户卫生、健康等方面符合相关条件,能够规范经营,我们便为其提供设备。现在已经有7户农户在进行生产,一天能增收150—200元。”玉西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春华介绍道。

凭借玉西村优质的苹果品质,苹果果干在市场上很快受到了认可。但仅凭家庭工厂,不仅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也无法真正实现玉西村产业升级。

玉西村栽植苹果3560亩,口感品质好,但受市场及行业影响,价格波动大,果贱伤农事件连年发生。因此,林果业需要现代化的果品储藏和深加工企业提升果品产业链的水平,加快林果产业的发展。走在校舍改成的生产车间中,冷库、生产线、包装间一应俱全,干净明亮的车间里,不断散发出清甜的苹果香气。“孩子们都去中心学校上学后,村里的小学就荒废了。我们将学校校舍进行改造,新建冻干苹果生产车间650平方米及低温冷链苹果原料储存库500吨。”肖春华说。

刚烘干出的苹果干。

今年二月,玉西村按照“支部(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成立了以支部(集体合作社)为主导的聚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预计全年可实现收入80万元。

“我们还以村企联营的方式成立了甘顺泽现代农业合伙企业,每年至少能拿到27万元的分红。”肖春华介绍说。甘顺泽现代农业合伙企业是由甘城子、玉西、大沟三个村各投资300万元,与顺宝公司联合设立,共同实施“乡村振兴青年蛋鸡养殖项目”,按照每年不低于出资额的9%向村集体支付收益,每个村收益27万元。

“我以前就在周边务工,也没有固定收入。现在在这里工作,不仅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有6000多元收入,再加上自己家里种了几亩苹果,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甘顺泽防疫育雏车间主任吴永斌说。像吴永斌这样可以在家门口上班的村民不在少数,项目运行以来,增加当地村民就业120多人,创造工资性收入600多万元。

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工作。

在多重产业的助力下,玉西村从2021年村集体年收入十万元,到今年已经基本迈入“百万村”的行列,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安装上了致富的“引擎”。

玉西村的“改头换面”也是青铜峡市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缩影。青铜峡市深谙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今年以来,该市投资8900万元在12个村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新建标准化设施温棚50栋、移动大棚275栋、老旧温棚改造提升45栋,新建标准化养殖圈棚1处2座2880平方米,发展高质量“林下鸡”“果干加工”庭院经济190户,新建、扩建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帮扶车间1处1448平方米,预计带动务工就业1800人。

“发展产业,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乡村产业才能在发展壮大中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新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青铜峡市乡村振兴局项目室负责人徐江平说。(宁夏日报记者 蔡莞郁 文/图/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