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视频新闻

乡村行 看振兴 | 吾心安处庙庙湖

来源: 宁夏日报客户端 上传人员: 海永强 日期: 2023-11-20

11月16日,宁报集团“乡村行 看振兴”主题调研采访一行到达石嘴山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车间民居看变化,田垄炕头听发展。

老家回忆:靠“老三样”过活

村支书丁成伟一席话,把记者带入村民移民搬迁十年变迁史中。

10年前,庙庙湖人还是火石寨人。火石寨乡位于宁南山区,那个年月,村民靠麦子、洋芋、包包菜“老三样”过活,有余粮的多吃点麦面,没余粮的多吃点洋芋,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抬头都是山峁沟壑,低头全是贫地山道,打交道的也就村里的几幅老面孔,手上总有干不完的农活。

“哪有钱,没处挣呀!”丁成伟陷入回忆,让记者对西海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一年到头,地里面“刨”出1吨洋芋,打2000斤小麦,就不至于闹饥荒,种子、化肥还要赊账,年底有收成再卖了粮食还账。

2013年,1413户7211名群众从火石寨搬迁到庙庙湖村。搬迁时,村民们家无余财,看着空空如也的车厢,甚至把家里拆下来的墙砖、喂牲口的石槽、没烧完的木柴,一股脑搬到车里。

庙庙湖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应俱全。

谁能想到?十年奋斗,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庙庙湖,如今成为万亩绿洲,呈现一幅“白墙灰瓦绿树间,沙漠绿洲入画来”的靓丽乡村景象。

新家建设:“白纸作画”万亩绿洲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能致富,考验着庙庙湖干部群众“白纸作画”的能力。

刚来的时候,沙尘暴是常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回忆起10年前的人居环境,老丁陷入短暂的沉默,这里虽然住房、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可没有树,四处都是沙窝地,风沙特别大,“院子里永远是厚厚的一层沙土,怎么扫都扫不干净。”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面貌,庙庙湖村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绿色发展,植树造林。村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广植乔木、灌木、经果林,上万株林木占地2300多亩,沙漠变成良田,贫瘠荒原变成绿色家园,以前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再也没有造访过。

凭空造植的庙庙湖生态旅游景区面积上万亩,近年来连续举办“大漠桃花节”的庙庙湖,被称为沙漠里的“桃花源”。每逢开春时节,这里万株桃花漫山绽放,如烟霞赛霜雪,美不胜收,吸引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庙庙湖生态旅游景区。(受访者供图)

“十二五”期间,庙庙湖作为重点建设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平罗县、陶乐镇锚定产业扶贫根本策略,政府搭台、政策助力、企业唱戏、群众参与,引进企业、发展产业,使之成为移民致富提升的有力支撑、移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成功带领715户3975人顺利脱贫。

产业崛起:瓜菜香、机杼响

隆冬时节,庙庙湖村的菜棚里温暖如春。

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吉忠随手从瓜蔓上摘下一根小乳瓜,咬一口,嘎嘣脆,口齿留香。

“像这样的温棚,一共有140多栋,每天在这里务工的村民200多人,高峰时达到六七百人。”余吉忠说。村里先后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共计2.6亿,打造了四季日光温室产业园区、六连跨拱棚种植园区、供港菜基地、华泰农繁苗育苗基地、玉米制种园区、瓜菜制种园区、千亩马铃薯种植园区。带动和培育200余名可稳定扎根当地、能解决实际问题、会推广先进技术的本土专家,每年促进3000余人就近务工。

很多村民在学到技术后,自己“分家”单干,最近两年,22户村民自己当老板,建起了22栋瓜菜温棚,每栋棚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了产业就有了根,大家也就踏实了。”老丁的一句话道尽了村民的心思。

庙庙湖开发1.18万亩沙荒地,先后引进广东华泰农、宁夏迎春等6家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为核心,形成以沙漠番茄、供港菜、西瓜等主要农产品的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区,注册认证沙漠瓜菜地理标识,创建“乐淘淘”“宁粤”等瓜菜知名品牌。目前,园区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曾经的沙漠变成企业创收、村民挣钱的“致富棚”。

瓜菜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

不远处的庙庙湖村扶贫车间里,“咔咔嗒嗒”的机杼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每个月都挣五六千哩!”苏小花正麻利地给服装前门襟翻边、轧线,做工10年,她早就由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变成技艺超群的熟练工,像这样的前门襟加工,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一件工序,每天能完成300件。工厂订单的“门面”任务都由她来完成,深得老板赏识。

2017年5月,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惠玲受邀来这里建厂,解决了当地妇女顾家、务工两头不兼顾的“老大难”。如今,工厂固定工人13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500多万元,工人每月工资拿到4000元以上的占比四成以上。

扶贫车间里,女工们正在赶制服装订单。

而作为“铁杆庄稼”的劳务产业,加厚了村民的“钱袋子”,2022年全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111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62万元。37位劳务经纪人带头打造庙庙湖村创业就业一条街,带动务工1944人。4家劳务服务公司劳务输出3000余人,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此外,建成庙庙湖村肉牛、肉羊共三个集中养殖园区,带动230户移民群众入园养殖年均肉羊出栏9000余只、肉牛出栏850余头,净利润620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陶乐镇打造镇党委班子成员、镇干部、村队干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五位一体”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庙庙湖村以产业园区为支撑,巩固深化“经营主体+村集体+移民”“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等模式,形成沙漠瓜菜、畜牧、劳务、旅游四层产业。仅瓜菜产业一项,村村联营、村企合作、企农利益联结,11种产品年产2万吨,产值超过2亿元,每年带动3000余人就近务工。

“这些年我们一直秉承一个理念:一年成一事、十年造一村。现在来看,路子走对了!”陶乐镇党委副书记马俊锋的言语中透露出自信。

2023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发布《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录》,庙庙湖村榜上有名。

美丽乡愁:吾心安处是故乡

平罗县共有3个移民村,搬迁之初移民心思未定,但方兴未艾的产业和稳定不菲的收入,让他们渐渐转变了观念,直把他乡作故乡。

姚伏镇党委书记杨楠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今年7月份,姚伏镇举办“灯塔之夜乡村音乐节”,号召村民积极参与,摆摊挣钱,很多村民心下存疑,“这能办成?哪有人来?”

结果出乎意料,音乐节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很多村民借助美小吃、烧烤、游戏摊位赚得盆满钵满。此前持坚定反对态度的一位村民看得眼热,在自家地里掰了一堆玉米棒,煮熟后摆摊售卖,一根5元,一晚上赚了几百元。

原来赚钱这么容易!”自此,他对村镇干部的工作不再“吹冷风”,凡有活动必有响应。

陶乐镇镇长王斌介绍,陶乐镇致力于解决移民的产业、就业、社会融入问题,效果极佳。庙庙湖村村民收入由2013年的人均2900元,增长到现在的1.7万元,增加近6倍,收入水平超过了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汽车户均拥有量超过70%。

一份由平罗县劳动就业服务局提供的移民调查表显示,庙庙湖村搬迁之初的6026移民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86人,占总人口1.4%,文盲1088人,占总人口18%。现在,每年都从这个村里走出20多名大学生,10年累积有200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村民苏小花向记者展示孩子们的奖状。

村民苏小花的大女儿就在外地上大学,她说:“俺们能挣钱,孩子有学上,日子有盼头,俺们早就不是西海固人了,现在是庙庙湖人!”(宁夏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郁 周一青 祁国昌 文/图/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